新闻中心

创业·澳瑞特起航

2020-03-30 16:00:43

在赞叹澳瑞特今日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澳瑞特二十年来的艰难历程。

澳瑞特的前身相继是桃园钢铁厂、工业科学研究所和长治自行车工业公司,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企业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辉煌和骄傲。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过去,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该公司的经营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管理不力等种种隐患已逐步暴露出来,公司亏损累计负债一亿二千万。1991年,长治自行车工业公司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宣告解体。

公司解体,2000多名员工何去何从?经各级领导专家反复论证研讨,决定将自行车公司分解组合成四个小实体:电动车厂、化工厂、自行车零件厂和健身器厂,四个小实体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健身器厂就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了它艰难的创业历程。

在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健身器为何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以它为中心组建一个企业呢?这应当提起现任澳瑞特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郭瑞平。

下过煤窑当过矿工的郭瑞平,那年刚过不惑,是自行车公司主管生产的副经理。早在1986年时任自行车公司总经理的两届领导就先后派人在国内作健身器材的市场调研,使班子内部有了初步共识,1987年他受公司的委托,到阿联酋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考察健身器,他在洋人制造的功能各异的健身器材前俯身细看,隐约感觉到一种机缘。此时,健身器产品在国外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仅美国每年就有120亿的销售额。后来在北京各大宾馆与外商的订单里,健身器更让他怦然心动。

在公司党委的决策下,自行车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发健身器产品,并尝试了一小部分的外销订单,而在作为公司重要项目向有关领导汇报时,健身器的开发立项计划却落空了——理由是,中国人现在连温饱问题还没完全解决,谁去掏钱买健身器?!当时领导的顾虑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

 时过境迁。此时,领导专家们研讨和寻求将公司解体组合成哪些小实体,他们又想到了郭瑞平:既然你郭瑞平说健身器有市场,那么你就来干,以健身器为中心组建一个厂。众望所归,郭瑞平当选健身器材厂厂长。

“机遇属于勤奋和有心之人”。临危受命的郭瑞平一就任,便马不停蹄地带领一队人马着手对健身器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依靠国外信息和样机进行产品开发、试制和批量生产,开始了“澳瑞特”的创业之路。缺乏资金,没有图纸,没有市场,更没有经验。怎么办?“干!路是人走出来的。”澳瑞特人发出了这样铿锵誓言。

3-1.gif

1991年农历腊月廿九,郭瑞平带着13台样机从广州赶回长治,同时还带回与广州和信公司签订的产销联营协议书,澳瑞特人特别兴奋和激动。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全厂总动员,成立了四个由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组成的三结合攻关组,将设计、画图、制造一体化进行。全厂职工不分白天黑夜地干,饿了,啃口馒头,渴了,喝点凉水,病了,没人吭声,累了,无人叫苦。

他们对所有产品的一道道工序、一个个环节,都做到精工细做,严格把关。整整连续奋战75天,一台台造型新颖、工艺精美的健身器材生产出来了。在1992年的北京订货会上,人们对澳瑞特高质量的健身器材倍加赞赏,当即签订了360万元现货合同。面对成功的喜悦,澳瑞特人流出了泪水……

首战告捷,使澳瑞特人在这条新兴产业之路上愈发抖擞精神,阔步前行。他们通过与媒体联合推出“全民健身走神州”有奖征文活动,赢得强烈反响,企业借健身器材行业百舸争流的良好势头,拓展生产经营,效益连年翻番,澳瑞特名声鹊起,羽翼渐丰。      澳瑞特人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挥洒辛勤汗水,创立了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工业品牌,壮大了山西七大优势产业之一的机械装备业,填补了健身器材在省内、国内的诸多空白,并且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直至现在始终保持着引领全行业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的龙头地位。

推荐新闻